中文名称:民族教育研究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创刊时间:1989
出版周期:双月刊
国内刊号:11-2688/G4
国际刊号:1001-7178
邮发代号:82-895
刊物定价:172.00元/年
出版地:北京
时间:2025-09-24 11:11:53
前两天,我们一直围绕开题过程中的“选题”与“题目”展开探讨。选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它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大致范围;而题目则是对研究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是研究的旗帜和标识。这两个环节对于整个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如同建造大厦的蓝图,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今天,咱们来聊聊题目拟定之后,那个令人倍感煎熬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文献综述”。
一提到“综述”二字,许多人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张堆满论文的桌子,各种学术期刊、学位论文杂乱地摆放着,电脑屏幕上满是剪切复制的段落,鼠标在屏幕上快速点击,将不同文献中的内容生硬地拼凑在一起。最后经过一番生拼硬凑,形成了一大段“某某学者认为……另一些学者指出……”的文字。从表面上看,这段综述引用了众多学者的观点,内容丰富多样,似乎涵盖了该领域的多个方面。然而,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些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各个观点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宛如学术界的一场大型“流水账现场”。读者在阅读这样的综述时,往往会被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却无法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研究脉络和方向。
然而,真正的文献综述绝非“资料堆砌”,而是要彰显出批判性与逻辑感。综述并非简单罗列已有的研究成果,如果只是将前人的研究像记账一样一一列出,那么这样的综述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真正的文献综述要借助这些已有研究搭建一个舞台,让你的研究问题能够在这个舞台上精彩呈现。它就像是一场学术的接力赛,前人的研究是前面几棒选手的成绩,而你的研究则是下一棒的冲刺。文献综述要助力读者清晰地看到:前人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他们在研究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而你又为何要接过接力棒,去填补这些空白、实现新的突破。通过这样的展示,你的研究才能在学术的脉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凸显其价值和意义。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撰写出一篇兼具逻辑性、深度与批判性的文献综述呢?
学术的发展就如同建造一座大厦,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共同努力。前人已经为你精心铺好了地基,他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而你的研究则如同一块砖,需要坚实、稳固地嵌入这座大厦之中。每一块砖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只有放置在合适的地方,才能与周围的砖块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这座大厦。
那么,在你放置自己这块“砖”之前,需要做些什么呢?是不是要精准地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放在哪里最为合适呢?这就需要对学术大厦的整体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了解这座大厦目前的建造进展如何,已经盖到了什么程度,还缺少什么形状的“砖”。只有明确了这些信息,你才能知道自己的研究在该领域中的定位,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正是承担着这样一项重要工作!它就像是一张地图,能够帮助你了解学术领域的全貌,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证明你阅读了多少文献,虽然阅读大量的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向学术共同体清晰地传达以下信息:
已有研究的成果和贡献——前人在该领域做出了哪些重要的发现。这些发现可能是新的理论观点、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实验结果等,它们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例如,在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空和引力的认识,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空白——哪些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或者不同研究之间还存在矛盾之处。在学术研究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前人的研究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是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缺陷,导致研究结果不够准确;也可能是在研究范围上不够广泛,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此外,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观点也可能存在矛盾,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文献综述来梳理和分析这些问题,找出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之处。
你的研究要进入的位置——你的研究问题将如何回应这些现有的不足。明确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和空白后,你就要思考自己的研究能够在这个领域中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填补这些空白,解决现有的问题。例如,如果发现前人在数字劳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存在不足,那么你的研究就可以聚焦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字劳动的特点和差异,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例如,你正在研究“数字劳动”。此时,文献综述就不能仅仅是一股脑地堆出一大堆“谁谁谁定义了数字劳动,谁谁谁研究了直播带货”这样的内容。这种简单的罗列只是对文献的表面描述,没有对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而是要进行归纳总结:数字劳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劳动价值、情感劳动、平台权力),这三个方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字劳动进行了研究,为我们理解数字劳动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但在跨文化比较和长期影响研究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跨文化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字劳动的差异和共性,而长期影响研究则可以揭示数字劳动对社会和个人的长期影响。于是,你的研究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为数字劳动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 综述的目的,并非是简单的复述,而是精准的定位。只有明确了研究的定位,才能在学术研究中有的放矢,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要尽量减少以下这类表述的出现:
2005年某某提出……
2010年某某又发现……
2015年某某补充……
也许你对该领域的文章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阅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看似掌握得十分全面,对各个学者的研究观点都有所了解。但其中可能缺乏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就像一串散落的珍珠,虽然每一颗都很珍贵,但没有用线将它们串起来,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项链。读者在阅读这样的综述时,会被这些零散的时间点和观点所困扰,难以把握研究的整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更科学的做法是:按照主题、视角或理论维度来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分类整理,可以将相关的研究观点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读者理解和分析。
比如:①研究对象维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如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等。以教育领域的研究为例,可以将研究对象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不同群体,分别分析不同群体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和问题。②研究方法维度: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果。可以根据研究方法的类型进行分类,如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等。例如,在心理学研究中,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数据,而理论研究则侧重于对心理现象的理论分析和解释。③研究结论维度:研究结论是研究的核心成果,可以根据研究结论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进行分类。例如,在研究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时,可以将不同研究得出的有效治疗方法归为一类,将无效或存在争议的治疗方法归为另一类。④研究视角维度:研究视角决定了研究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同的研究视角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研究观点。可以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进行分类,如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经济学视角等。例如,在研究贫困问题时,社会学视角可能关注贫困的社会结构原因,而经济学视角则可能关注贫困的经济因素。⑤理论基础维度:理论基础是学术研究的支撑,不同的理论基础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根据理论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类,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等。
通过这样的分类方式,你的综述就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该领域研究的整体“图景”,而不是被零散的时间点牵着鼻子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快速定位到相关的研究内容,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许多博士生一听到“批判感”,就会下意识地认为是要挑毛病、找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在撰写综述时,往往过于关注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写出来的内容全是:某某研究方法不严谨,某某结论缺乏数据支撑……这种做法固然能够体现出你的敏锐洞察力,让读者看到你能够发现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仅仅只会挑毛病,就容易陷入“批判而不建设”的误区。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单纯地否定前人的研究。如果只是盲目地批判,而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那么这样的批判是没有意义的。
批判视角的内涵其实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比视角:不同学者为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因为数据存在差异,还是理论假设有所不同?在学术研究中,由于研究数据、研究方法、理论假设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学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例如,在研究某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时,不同的研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对比分析这些研究的数据来源、样本数量、研究方法等因素,我们可以找出导致结论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该药物的治疗效果。
②适用范围:某项研究的结论在特定的文化或地区是成立的,但能否进行推广呢?学术研究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其研究结论可能只适用于特定的文化、地区或人群。因此,在引用和应用前人的研究结论时,我们需要考虑其适用范围。例如,某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西方国家可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东方国家可能并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批判性思维,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差异,判断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否可以在本地进行推广和应用。
③潜在盲点:某项研究过于强调宏观层面,但是否忽视了微观经验呢?在学术研究中,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宏观研究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规律,而微观研究则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细节和内在机制。然而,有些研究可能过于强调宏观层面,而忽视了微观经验;或者过于关注微观细节,而忽略了宏观背景。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批判性思维,发现研究中的潜在盲点,提出全面、综合的研究观点。例如,在研究城市发展时,如果只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等宏观指标,而忽视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文化等微观因素,那么这样的研究是不全面的。
例如,有人研究远程办公的效率提升,有人研究远程办公的劳动剥削。你的综述不应该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因为这两种研究都有其合理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而是要看到:这两种研究其实聚焦点不同,前者关注的是生产率,即远程办公是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后者关注的是劳动权益,即远程办公是否会导致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如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等。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远程办公的复杂性。在实际的远程办公中,既需要考虑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也需要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现企业和劳动者的双赢。
? 批判性并非是为了贬低前人,而是为了给自己的研究创造一个更为合理的“入口”。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切入点,从而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就如同一部剧情紧凑的剧集,有着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而不是各种片段的简单拼凑。它就像一个精彩的故事,有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沉浸其中。
你需要通过巧妙的逻辑串联,将“前人研究的碎片”转化为“你的研究叙事”:
起:介绍已有研究的主流方向 ——给读者一个全面的概览。在综述的开头部分,你需要对研究领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介绍,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引用一些权威的研究成果或综述文章,概括已有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例如,在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时,可以介绍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主要应用场景,如智能教学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
承:阐述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价值 ——体现出你对学界努力的尊重与认可。在介绍了已有研究的主流方向后,你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阐述,分析这些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引用具体的研究案例和数据,说明前人的研究在该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介绍某些智能教学系统如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转: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或分歧 ——点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你也需要客观地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或分歧。这是推动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研究的结论和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之处。例如,指出某些研究在样本选择上存在局限性,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或者不同研究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合:引出你的研究切入点 ——顺势说明你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在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或分歧后,你需要顺势引出自己的研究切入点,说明你的研究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填补研究的空白。可以阐述你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让读者了解你的研究的价值和贡献。例如,说明你的研究将采用更广泛